中国穴位埋线疗法系列讲座(十) 穴位埋线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哮喘

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及细胞组分参与的慢性气道炎症,此种炎症常伴随引起气道反应性增高,导致反复发作的喘息、气促、胸闷和(或)咳嗽等症状,多在夜间和(或)凌晨发生,此类症状常伴有广泛而多变的气流阻塞,可以自行或通过治疗而逆转。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对人类的健康危害很大。近年来,随着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的迅速发展,人们对支气管哮喘病的认识有很大的飞跃。支气管哮喘病在我国的发病率约2-4%。据临床估计全国发病人数约2千万人以上。目前,治疗支气管哮喘仍有不少深层次的难题尚未解决,有待医务界投入更多的精力去研究探索。


哮喘表现为发作性咳嗽、胸闷及呼吸困难。部分患者咳痰,多见于发作趋于缓解时痰多,如无合并感染,常为白黏痰,质韧,有时呈米粒状或黏液柱状。发作时的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个体差异很大,轻者仅有胸部紧迫感,持续数分钟,重者极度呼吸困难,持续数周或更长时间。症状的特点是可逆性,即经治疗后可在较短时间内缓解,部分自然缓解,当然,少部分不缓解而呈持续状态。发作常有一定的诱发因素,不少患者发作有明显的生物规律,每天凌晨2~6时发作或加重,一般好发于春夏交接时或冬天,部分女性(约20%)在月经前或期间哮喘发作或加重。要注意非典型哮喘病人,有的病人常以发作性咳嗽作为惟一的症状,临床上常易误诊为支气管炎;有的青少年病人则以运动时出现胸闷、气紧为惟一的临床表现。


埋线取穴:肺俞、定喘、膻中。配穴:大椎、足三里、肾俞、丰隆、风门、中府、脾俞、天突、尺泽、心俞、膏肓俞、璇玑、关元。操作方法:用注线法,按常规操作。背部穴位斜向脊柱方向刺,可延长线2-5cm,膻中从穴位下方向上斜刺2厘米,大椎、尺泽可适当放血。


病例1  柯某,男,35岁,1997年10月8日初诊。咳痰喘反复发作6年,每遇寒冷、劳累、异味气体刺激则发,长期使用抗生素、氨茶碱、博利康尼、海珠喘息定、舒喘灵气雾剂等消炎解痉平喘药物,疗效日渐减弱。近2周咳痰喘复作,前来要求埋药线治疗。现症:咳嗽气喘,呼吸难续,张口抬肩,喉间水鸡声,痰多色白泡沫状,面色晄白,舌淡暗苔白腻,脉弦滑。查:体温正常,心(-),双肺满布哮鸣音及散在湿啰音。X线提示肺纹理增多。实验室检查WBC10.5×109/L,N75%,L25%,E0.52×109/L,诊断为单纯性支气管哮喘。取膻中穴常规消毒,进行药线植入治疗。术后气喘即刻改善,肺部听诊哮鸣音及湿啰音明显减少。1个月后复诊,诉当月咳喘基本消失,肺部听诊未闻及哮鸣音与湿啰音,血常规正常,遂做第2次埋线治疗以巩固疗效。随访3年病情稳定,无哮喘发作。(摘自:李月,李星,王丽萍,等.穴位药线植入治疗单纯性支气管哮喘360例临床观察[J].中国针灸,2001;21(1):11-12.)


病例2  焦某,女,24岁,市民。1990年4月28日初诊,主诉:从出生8个月起开始哮喘至今。每年4-6月份不得平卧,哮喘呈持续状态,其他时间遇寒冷或感冒时加重。常年服用氨茶碱、激素等药物,始终未能治愈。因生活不能自理,一直未参加工作。就诊时患者面色苍白,极度消瘦,口唇紫绀,呼吸急促,喉中痰鸣,张口抬肩,并伴有纳差(发作时不能进食、不能平卧)。听两肺满布哮鸣音,舌质淡、舌苔白,脉细微。曾在多处诊为“过敏性支气管哮喘”。首次埋线取膻中、定喘(双)、大椎、鱼际、大抒(双)、风门(双)、肺俞(双)、肾俞(双)、足三里(双)。用16号穿刺针将3号羊肠线埋入穴内肌层。观察半小时,哮喘明显减轻,听两肺哮鸣音减少。嘱逐渐停用西药,改服胎盘片,同时用黄芪、枸杞子、木灵芝等扶正之品,以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自第一次埋线后,整个夏天哮喘未大发作。因9月份仍为好发期,于1990年9月26日又行第二次埋线,仍继用上穴。1990年12月21日第三次埋线,因喘已不甚,将上穴去掉鱼际。1991年4月30日行第四次埋线,因患者经常出荨麻疹,故又在上穴基础上加血海(双)。以后,每隔3-4个月埋线一次,三年中共连续埋线9次,其哮喘一直未再发作,荨麻疹亦痊愈。现在,患者体重增加十多公斤,面色红润,生活自理,并已上班工作。随访至今,其哮喘从未再发作。(摘自:冯玉青. 顽固性支气管哮喘穴位埋线治验[J].中原医刊,1996;23(6):38-39.)


近年来,随着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的迅速发展,人们对支气管哮喘病的认识有很大的飞跃,在支气管哮喘的病因、发病的机制、诊断和治疗方面均提出了许多新的概念和观点。其中,最主要的是发现气管炎症是引起支气管哮喘的主要原因,在治疗方面提出了抗炎治疗应是支气管哮喘病的首要治疗原则,并考虑摒弃已沿用多年的以支气管扩张剂为主的治疗原则。


支气管哮喘主要是继发于抗原过敏的慢性呼吸道炎症,其基本的病理特征为在免疫性或非免疫性刺激后引起炎症细胞释放炎性介质,致呼吸道炎症,支气管平滑肌痉孪性收缩,支气管粘膜充血性水肿,微血管通透性增加,呼吸道腺体分泌亢进,气道阻力增加等。目前现代医学治疗哮喘的目的主要是抑制气道炎症,降低气道高反应性。治疗方法主要有抗炎、平喘、抗过敏等,其中抗炎治疗为首要治疗原则。而国际统一控制气道炎症主要是使用激素类药物,其它尚有氨茶碱、抗胆碱药等常用,但都存在不同的副作用,限制了其使用范围,目前尚无理想的预防哮喘复发的药物。哮喘发病是变应原引起的变态反应,所表现出的咳、痰、喘、炎等现象是其标,急性发作期治疗以西医为主,中医为辅。而非急性发作期和缓解期则以中医治疗为主,应用中医的辨证施治。


中医认为,哮喘证主要以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其临床特征;其病因主要为外感六淫、内伤饮食、情志不舒以及久病体虚所致;病位主要在肺和肾,而与肝、脾、心有关;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实喘在肺,为邪气壅肺,气失宣降,虚喘主要在肾,精气不足,肺肾出纳失常;辨证治疗以虚实为纲,实喘有邪,其治在肺,当祛邪利肺,分别邪气的不同,予以温宣、清泄,化痰、降气,虚喘正虚,其治主要在肾,当培补摄纳,须辨所病脏器,予以补肺、纳肾,或兼养心、健脾;喘脱危证应予急救,扶正固脱,镇摄潜纳。


穴位埋线治疗哮喘,主穴常取肺俞、定喘、膻中,配以大椎、足三里、肾俞、丰隆、风门、中府、脾俞、天突、尺泽、心俞、膏肓、璇玑、关元等穴。蒋诗超等[1]对1994年-2009年在期刊发表的穴位埋线治疗哮喘的临床报道进行统计,分析其治疗特点及作用,在总结穴位埋线治疗本病的理论及临床实践经验时发现:肺俞、定喘和膻中三穴出现率达到或超过了50%,根据“喘主于肺”之理论,按照五脏有病取背俞,六腑有病取腹募的原则,治疗上宜取与脏腑相关的俞募穴治疗。肺俞属足太阳经而近肺脏,是肺脏的背俞穴,肺脏气血直接输注于此穴位,其作用优于肺经五输穴,有宣肺祛风化痰之效。据报道,针刺肺俞等穴,无论吸气或呼气阶段的气道阻力,都从增高状态明显下降,特别是呼气时的气道阻力下降最为明显。定喘穴,在项背部夹督脉伴足太阳经而行,脉气交会于督脉和膀胱经,为经外奇穴,是止咳平喘之经验效穴,临床上选用属近部取穴,根据近治作用原理,能降低气道的阻力,对气管有明显的解痉作用。膻中为宗气所会之处,是气会,又为任脉穴,并通过列缺与手太阴肺相通,能宽胸利气、平喘止咳。


在其他配穴中,大椎穴属督脉穴,是手足三阳经与督脉的交会穴,督脉上通于脑,总督诸阳经,为阳脉之海,故大椎穴又称“诸阳之会”,因此大椎可以宣通一身阳气,强壮体力,并主泻胸中之邪热、全身之热及消炎,对肺功能有明显的改善与调整作用,故有祛风散寒解表,理气降逆平喘之功效;足三里一直被古今医家作为强壮穴,现代实验研究已证明针刺足三里可提高人体免疫功能;选肾俞,以补肾纳气;用丰隆可调节免疫和化痰止咳;风门穴亦属足太阳膀胱经穴,同时又是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之交会穴,该穴因为风寒之邪侵袭人体的门户,故名“风门”,风门穴可发散风寒,疏泻邪热,调和肺气,止咳平喘,用于治疗哮喘,既有镇咳平喘的效果,又有预防哮喘疾病的复发的作用;膏肓俞主治一切虚痨羸瘦之症,实验观察针刺膏肓俞能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涌泉穴,足少阴肾经起于涌泉,为足少阴经之井穴,是足少阴经气之来源,取涌泉穴用以引气下行的作用,使肺气不上逆,用以治疗哮喘;中府、脾俞、天突、尺泽、心俞、璇玑、关元等穴,或泻热或化痰或止咳或平喘或补虚,共同奏效。


穴位埋线治疗哮喘病的过程初为机械刺激,后为生物学和化学刺激,具有短期速效和长期续效两种作用方式,能增强人体的免疫功能,提高血浆皮质醇,增强自细胞的吞噬能力,共同起到治疗或缓解支气管哮喘的临床效果。埋入的羊肠线有持久柔和的“长效针感’,既具有双重的良性调节作用——当机体虚损时可起到补益之功,当机体亢盛时可起到泻实之效,又起到疏通经络的作用。在羊肠线长期刺激机体的同时,可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从而使肺内有关感受器产生相应改变,使肺表面的活性物质得到调整,起到长期续效作用。


【参考文献】


[1]蒋诗超,崔瑾.穴位埋线治疗支气管哮喘疗法的特点及分析[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0;32(3):46-48.)


本文摘自(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1兰州大学第一医院东岗院区中西医结合科 兰州 730020  2庆阳市人民医院特色专科 甘肃庆阳  745000    3甘肃省中医药研究院内科 兰州 730000  4白银市平川区水泉卫生院埋线专科 甘肃白银 730916  杨才德1   包金莲1  李玉琴 1  龚旺梅2    田瑞瑞1    宋建成1 于灵芝1  程  涛3   魏  兵1  高政政4  侯玉玲1 周承蕊1)

 


推荐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

取消
  • 首页
  • 投稿热线
  • 留言
  • 位置
  • 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