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紫苏挥发油成分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

     摘要:东紫苏(Elsholtiza bodinieri  Vaniot),具有解表散寒、 清热利湿、理气和胃的功能,可用于外感风寒、感冒发热、头疼身痛等症,是云南重要的民间民族药和保健饮品。东紫苏挥发油成分是其具有清香气味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是其发挥发散解表、 清热利湿、理气和胃功效的可能物质基础之一,因此本文将对东紫苏的挥发油提取工艺、所含化学成分及其应用前景进行综述,从而为其临床应用、制剂研制、食品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Abstract:  Elsholtzia bodinieri, is a Chinese species of the genus Elsholtzia(Labiatae) that is abundantly distributed in Yunnan, Sichuan and Gansu in China,known as “Fengwei Tea”, “Yeshan Tea”, and “brush grass”.  Reportedly, Elsholtzia bodinieri has been widely used as food and folk medicine, and used to cure common cold, headache, body pain and et al. It is an important healthy drink in Yunnan. The volatile oil of Elsholtzia bodinieri  may lead to the fragrance and odour and potential material foundations of  Elsholtzia bodinieri. Therefore, extraction technology, chemical composition and potential application of volatile oil from Elsholtzia bodinieri were reviewed this study, providing an effective information for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Elsholtzia bodinieri.


     东紫苏(Elsholtiza bodinieri  Vaniot)又名凤尾茶、小山茶、云松茶、牙刷草、野山茶等,来源于唇形科( Lamiaceae)香薷属( Elsholtzia),主要分布于我国的云南省、贵州省西部,四川、甘肃、青海等地区也有分布。东紫苏全草入药,味辛,性平,有发散解表、 清热利湿、理气和胃的功效,用于外感风寒、头疼身痛、咽喉痛、虚火牙痛、消化不良、急性结膜炎等症。在云南民间有用其干燥嫩叶或全株泡水或煮水做为清热解毒茶饮的传统和习惯,是一种重要的民族民间药。


      参考文献

         [1]  江苏新医学院主编 . 中药大辞典(下册) [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498.

         [2]  匡邦郁. 云南的蜜源植物及其区划研究 [J].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1994 (03): 166-  171.

         [3]  昆明市卫生局主编.  昆明民间常用草药 [M]. 云南: 人民印刷厂,1970,154-155.

         [4]  云南省卫生局革命委员会编.云南中草药 [M].云南:人民出版社,1971,  5.

         [5]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第 66 卷) [M].北京: 科学出版社,1977,336-338.

         [6] 全国中草药汇编编写组.全国中草药汇编(第二版下册) [M].  北京: 人民卫生出   版社,1996,110.

         [7]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第19 卷) [M]. 上海: 科学技术     出版社,1998,34-35.

         [8] 王春梅,龙平,许利嘉,等. 凤尾茶的来源及近代研究 [J]. 中国现代中药,2013,15(03):250-255.

         [9] 程伟贤,古昆,李聪,等. 云南凤尾茶精油成分分析 [J].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   科学版),2004,13(02):86-87.

         [10] 周林宗,马永杰,蒋金和,等.大理产凤尾茶挥发油成分的研究 [J]. 安徽农业科学,   2009, 37(18): 8461-8462,8623.

         [11] 唐仁华,杨礼攀,张红霞,等. 云南省15个居群的东紫苏叶挥发油化学型研究 [J]. 中药材,     2020,42(4): 887-891.

         [12] 詹永,樊保敏,廖霞, 等. 凤尾茶精油提取工艺及凉茶饮料配方的优化. 安徽农业科学, 2009. 18(37): 8461-8462,8263.

         [13] 赵春林,胡浩斌. 东紫苏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研究 [J]. 甘肃科技纵横, 2006,35(05): 30.

         [14] 胡浩斌, 郑尚珍,郑旭东. 东紫苏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研究 [A]. 西北地区第三届色谱学术报告会暨甘肃省第八届色谱年会论文集 [C]. 兰州. 2004,96-97.

         [15]  胡浩斌,郑旭东.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超临界流体二氧化碳萃取东紫苏挥发油的化   学成分[J].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2006,42(9):712-714,716.

          [16] 代亚贤. 东紫苏精油微波无溶剂法提取及杀线虫活性研究 [D]. 昆明:昆明医科大学,2019.

          [17] 代亚贤,邹伟,徐芳,等. 微波无溶剂法提取东紫苏精油的工艺研究及成分分析 [J].食品研究与开发, 2020,41(04): 130-135.

         [18] 吴姝菊,于丽杰,艾燕.唇形科植物腺毛发育及腺毛分泌功能的研究进展 [J].北方园艺,2012(10):194-196.

         [19] 胡凤莲. 11种唇形科药用植物叶表及腺毛的形态比较 [J]. 安徽农业科学, 2009. 37(20): 9467-9469.

         [20]  Farooqi AHA,  Samgwan NS, Sangwan RS. Effect of different photoperiodic regimes on    growth, flowering and essential oil in Mentha species [J]. Plant Growth Regulation ,1999, 29(3):181-187.

         [21] 付立卓, 李海舟,李蓉涛. 2种香薷属植物挥发油成分分析 [J].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理工版), 2010, 35(01): 88-92.

         [22] 毛媛. 东紫苏中木犀草苷的分离及其生物活性研究 [D]. 上海:上海海洋大学,2016.

         [23] 权美平. 唇形科植物精油化学成分分析及提取工艺研究进展 [J]. 食品工业, 2013,  34(10): 193-196.

         [24]  林梦南,苏平.响应面法优化紫苏挥发油的水蒸气提取工艺及其成分研究 [J]. 中国食品学报, 2012, 12(03): 52-60.

         [25] 罗燕,王文静,张红霞,等.东紫苏昆明居群叶特征与挥发油的相关性研究 [J]. 时  珍国医国药,2017,28(05):1216-1219..

         [26] 张宗燚, 张萍,许又凯.  西双版纳12种食用香料植物精油抑制炎症因子NO活  性研究 [J]. 食品工业科技, 2019, 40(04): 43-50.

        [27] 代亚贤. 东紫苏精油微波无溶剂法提取及杀线虫活性研究 [D]. 昆明:昆明医科大 学 .2019.

        [28]  邹坤, 张如意, 赵玉英. 天然产物抗氧化构效关系及作用机理的研究概况 [J].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1993(01): 66-72.

        [29]  周林宗,蒋金和,徐成东,等. 滇产牙刷草挥发油成分的比较 [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0):5115-5116,5250.

        [30]  陈海云, 高言明. 分光光度法对凤尾茶中总黄酮的含量分析 [J]. 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 2006,  23(6): 18-19.

        [31]  陈海云, 樊建,曹建新. 高效液相色谱测定凤尾茶中黄酮的含量 [J]. 中国中药杂志, 2007, 32(22) :2385-2387.

        [32]  胡浩斌 ,郑旭东 ,胡怀生. 甘肃东紫苏的化学成分研究(Ⅰ) [J].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26(03): 196-199.

        [33]  胡浩斌,刘建新,郑旭东.正交试验法优选东紫苏中总三萜提取工艺的研究[J].中成2007,29(04):579-581.

        [34] 胡浩斌,郑旭东,刘富顺,等. 东紫苏根中的5种酚性成分[J].中草药,2007,38(03):329-332.

        [35]  张举成,刘卫,李河,等. 一种新发现的锰富集植物——东紫苏 [J].江苏农业科学,2008, 03:269-270.

        [36]  胡浩斌,王鑫,刘建新,等. 东紫苏根中抑菌活性成分的研究 [J].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43(04):913-917.

        [37]  刘满红 ,王如阳. 植物活性多糖清除羟自由基的抗氧化性能研究 [J].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09, 30(06): 57-58.

        [38]  吴永贵,唐正平. 东紫苏的部分药效学实验研究 [J]. 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 2009, 23(01): 51-53.

        [39]  高健. 贵州省香薷属植物野草香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的研究 [D]. 贵州:贵州大学. 2016. 


        本文摘自(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温敏,李吉涛,吴润芳(云南民族大学民族医药学院,云南昆明,650000))


推荐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

取消
  • 首页
  • 投稿热线
  • 留言
  • 位置
  • 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