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穴位埋线疗法系列讲座(三) 穴位埋线疗法的历史沿革

穴位埋线疗法是针灸学的发展和延伸,从其起源、发展、进步到历史演变来看,穴位埋线疗法对针灸学的发展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并且将占据重要的地位,成为针灸学重点发展的方向之一。


   一、穴位埋线疗法的历史演变


   穴位埋线疗法是将可吸收性外科缝线置入穴位内,利用线对穴位产生的持续刺激作用以防治疾病的方法,穴位埋线是在传统针具和针法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历经了留针和埋针时期的雏形期、穴位埋线的萌芽期、临床推广应用的发展期和以辨证选线取穴为特征的成熟期。


   单纯采用针刺的一般方法来治疗一些顽固性慢性疾病,效果往往不尽人意,于是,产生了“留针”的方法来巩固疗效,留针正是穴位埋线诞生的重要基础。基于留针,后来又演变出埋针,用来进一步加强针刺效应,延长刺激的时间,上世纪60年代初,产生了穴位埋藏疗法,当大家摒弃了其他埋藏物(羊鸡兔的肾上腺、脑垂体、脂肪、药物、钢圈、磁块等),集中使用可吸收性外科缝线——羊肠线时,便演变为“穴位埋线”,上世纪70年代后期,穴位埋线的治疗范围不断扩大,除传统用于治疗慢性病和虚证外,还扩大到治疗急症、实证等各种疾病,其治疗病种已达一百余种,涉及传染、内、外、妇、儿、皮肤、五官等各科。温木生在1991年编著的《实用穴位埋线疗法》是该疗法的第一部专著,该书总结了穴位埋线疗法问世四十多年以来的经验和成果,引起了巨大反响。说明穴位埋线已经从零散走向了系统,从简单发展到日益成熟。


   此后,从临床实践、科研、论文、著作、针具创新、线体创新、方法创新等各方面突飞猛进,尤其近几年,穴位埋线疗法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全国的埋线疗法从业者众多,技术进步日新月异,科研临床热火朝天,埋线器械层出不穷,操作技巧日臻完善,技术推广遍地开花,呈现欣欣向荣之势。


   二、穴位埋线发展的两次飞跃


  1、第一次飞跃——埋线针具创新


   传统的穴位埋线方法(切埋法、穿线法等)都需要在埋线之前进行麻醉,甚至切口和缝合,都有一定的创伤性。病人依从性差,制约了埋线技术的发展,从临床研究论文情况来看,20世纪80年代初穴位埋线的发展基本上处于停滞阶段,埋线的工具成为制约这项技术发展的瓶颈之一。


   上世纪80年代末,临床工作者在最初的埋线方法的基础上,对埋线疗法进行了改进。首先是应用腰穿针改良为埋线针具,后经进一步创新研制了专门用于穴位埋线的埋线针。一次性专用埋线针的研制成功,第一次使临床上有了专用的埋线器具,其直径相当于9号注射针,可以将可吸收外科缝线瞬间注入穴位。这些改进简化了埋线的操作,减少了患者的痛苦,降低了埋线后感染的机会。在许多慢性疾病的治疗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一次性埋线针不仅使用方便,而且大大减小了对患者的创伤,避免了麻醉等复杂的步骤,降低了感染机会,杜绝了交叉感染,使穴位埋线进入到微创埋线技术时代。


   2、第二次飞跃——埋藏物之线体的创新


   穴位埋线疗法源于穴位埋藏,埋藏的物品种类很多,如动物组织(羊、鸡、兔子的肾上腺;脑垂体、脂肪等)、药物、钢圈、磁块等,影响因素多,操作复杂、疗效不一。


   除了在针具上的改进之外,实际上埋植材料的发展使埋线疗法具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当大家摒弃了其他埋藏物(羊鸡兔的肾上腺、脑垂体、脂肪、药物、钢圈、磁块等),集中使用可吸收性外科缝线——羊肠线时,便演变为“穴位埋线”,但是,以前埋线疗法所用材料仅限于羊肠线,羊肠线主要用于外科缝合,并非特制的埋植专用线,虽然价格便宜,取材方便,但是不能完全满足临床要求,例如羊肠线有可吸收性差,组织反应大等缺点。此外,羊肠线的体内吸收速度、刺激强度也难于控制。因此有待于根据针灸临床需要发展新的埋线材料。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医用高分子生物降解材料是一类能够在体内分解的材料,特别适合于埋线临床。在应用中,医用高分子生物降解材料的降解速度和可吸收性能够根据不同需要,通过对材料进行化学修饰、使用复合材料和选择降解速度合适的材料,来调节材料的降解速度以及与机体相互作用的方式。


   目前,生物可降解材料在外科医学方面的应用已经相当成熟,因此选择各种新型材料进行改进,或进行功能化,作为微创穴位埋植治疗的材料,可减少病人针刺治疗的痛苦和就诊次数,达到方便、微创、有效和可控的要求。许多学者已经在使用高分子合成埋线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同时还解决了许多棘手的操作难题,埋藏物——线体的创新,成为穴位埋线的第二次飞跃。


    3、方法的创新——第三次飞跃的希望


    近年来,随着线体的发展,更多的羊肠线、胶原蛋白线被性能更优的PGA或者PGLA线替代,这些线体比较柔软,常规使用一次性无菌微创埋线针操作时,多数情况下“边推针芯、边退针管”的动作会卡线,所以杨才德等总结大家的经验,提出了“线体对折穿刺埋线法”,不但很好的解决了卡线的问题,而且使操作变得更加简单,即:取一段PGA或PGLA线,放入针的前端,线在孔内孔外的长度基本保持相同,不要针芯,刺入穴位时,线在针尖处被压形成对折,在确保针孔外的线体进入皮肤并获得针感后,旋转、退出针体,即完成了一次埋线,这种方法称之为“线体对折穿刺埋线法”,该法开创性解决了穴位埋线疗法与现代科技发展接轨的难题,又一次使穴位埋线疗法具备了第三次质的飞跃的可能。


   三、穴位埋线的发展方向


   1、独立自主发展


   微创。器械的变革永无止境,无痛是最高境界,许多学者正在思考和制作例如自动装线器、自动埋线器等工具,也有学者在持续改进线体如多功能药线等,生物材料学发展与微创医学的结合形成一个新的发展机遇,研制适合临床需要、改进治疗模式、减少针刺痛苦、便于患者治疗的新器具和新材料已经成为针灸和埋线技术发展的必然。


   可控。埋植材料特别是生物可降解材料的发展可以通过控制材料的成分、降解速度,来达到控制埋线治疗效果的目的。可以实现刺激时间、强弱、深浅等各个方面,达到全面的可控性。


   标准化。可控性的实现必然会实现标准化,埋线材料通过控制材料的成分、降解速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针灸治疗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使得针灸治疗更加易于推广应用。在临床和基础研究方面,可以实现研究成果的重复性、继承性以及可比较性。埋线医学的发展也将促进针灸标准化和规范化的研究。所以,埋线的发展无论在临床治疗模式上还是针灸学的研究发展上都将带来新的突破。


   2、协同发展


   穴位埋线的技术来源于传统医学,得益于现代科技,继承和创新永远是埋线医学乃至所有医学进步的法宝,汲取其他学科的长处或者与其他学科协同发展也是一条明智之路,例如埋线疗法与针刀疗法的协同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GB/T21709.102008)之《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10部分对穴位埋线进行了规范,穴位埋线的定义是:将可吸收性外科缝线置人穴位内,利用线对穴位产生的持续刺激作用以防治疾病的方法。不管穴位埋线疗法如何发展,它始终呈现着“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和经络学说为指导,以可吸收外科缝线为载体,以埋线针为主导,以穴位为媒介,以长效针感为核心,以主治慢性顽固病为主体”的六大特征。


   朱汉章教授给针刀下的定义是:以针的理念刺入人体,在体内进行切割松解等手术操作的工具,即为针刀。它是以针刀医学理论为指导,应用于临床闭合性手术治疗,外形似针灸针,其尖端有刃的医疗器械。医疗器械只是一种治疗工具,而一种疗法的核心、精髓是——理论及其独特的治疗方法和视角。针刀在临床中的作用是刀的切割、剥离、松解作用。


   通过对针刀医学和穴位埋线疗法的医学实践进行梳理,就会发现,针刀医学理论是中西医结合的产物,其工具是“针”与“刀”结合的产物;穴位埋线疗法是中医基础理论与现代科技结合的产物,其工具是“针”与“线”结合的产物。针刀医学与穴位埋线疗法的协同发展具备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首先,针刀医学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吸收现代科学技术及西医学的新成果,由中西医理论融合、再创造而形成的一种新的医学理论体系;穴位埋线疗法是中医经络理论与现代医学相结合的产物,是针灸技术的发展和延伸,是针灸治疗模式的重大改进。中医及经络理论是针刀医学和穴位埋线疗法的理论基础。其次,针刀医学和穴位埋线疗法均以人体为共同研究对象,其目的均为解决人类的疾病痛苦,殊途同归。第三,针刀医学和穴位埋线疗法都是“以针的理念刺入人体”,在体内进行操作的,其工具一个是“针”与“刀”,另一个是“针”与“线”,具有相同的技术基础——穿刺,穿刺是针刀和埋线的核心技术。


   埋线针刀的出现对二者协同发展具有引领的作用。针刀长于切割松解,埋线疗法在穿刺的过程中也有同样的作用,但远不及针刀,那么如何借鉴针刀的长处为我埋线所用,一直是我等长期关注点之一。杨才德同志发明的埋线针刀就比较有益的进行了尝试和探索,即将埋线针尖磨平如针刀状,就实现了针刀和埋线的双重功能,并在临床反复实践,命之曰“埋线针刀”,并获得国家专利,从而使穴位埋线的内涵和外延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四、穴位埋线的历史贡献


  (一)埋线是针灸治疗模式的重大创新


   目前,临床针灸治疗模式基本上沿袭了传统的针刺模式:一是使用的针具为针灸针,针灸治疗的作用依赖针对穴位的局部刺激来获得;二是间歇性的刺激模式,针灸治疗基本上是每日1次或隔日1次。传统的针刺模式使得针灸学发展大大受到限制,首先,临床上患者对针刺的恐惧感限制了针灸疗法的推厂应用;其次,在整个针灸治疗期间,患者必须每日到医院接受针刺治疗,因此很不方便。特别是对于那些行动不便的患者,只能选择住院治疗或放弃针灸治疗。


   穴位埋线疗法是针灸医学治疗模式的一次重大改进。首先,这种刺激方式是长效的,符合现代医学发展的方向。现代药物治疗已经从短效制剂逐步发展到长效制剂,药物可以根据治疗需要持续发挥效应,避免血药浓度影响治疗效果。埋线通过在穴位内埋植线体的方式代替传统的间歇式针灸刺激,同样可以获得一种持续长效刺激效果。其次,埋线治疗可以使刺激长达2周甚至更长时间,患者不必每日来院治疗,因此大大提高了患者的顺应性。穴位埋线的长效刺激模式不仅仅为行动不便的患者带来许多的便利,更重要的是,许多需要针灸治疗而缺乏就诊时间的患者同样可以采用穴位埋线疗法进行治疗。这样,从门诊人群来看,临床上针灸治疗的范围可以不断扩大到更多患者,而不仅仅是时间充裕的老年人群。


   (二)穴位埋线推动了针灸的普及


   埋线的标准化使针灸治疗更加易于推广和传播。限制针灸发展的因素可以分为三个层面:首先,是针灸医学本身,由于经络和穴位的非可见性,以及针灸理论的模糊性,操作上的经验依赖性使针灸医学难以掌握;其次,是医者层面,由于没有可操作的理论和规范操作方法,在临床实践中的操作往往与教材上所学习的内容大相径庭,更多是建立在经验之上的一种选穴和手法上的随意性,学习者难于迅速掌握,限制了针灸学的发展和传播;再次,是患者方面,对针具的恐惧心理和每日一次的针灸方式使相当多的患者更愿意选择药物治疗。埋线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治疗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之后,完全可以增强针灸治疗的可操作性。标准化的方案从理论上可以根据研究得到相对可靠的作用效果,也可以方便医者的学习和操作,以及针灸学的传播。对于患者也更易于接受长效的针灸作用方式。


   (三)穴位埋线促进了针灸科研的发展


    埋线治疗的模式为针灸学机制研究奠定了基础。应用现代医学技术手段研究针灸作用机理是针灸现代化的发展方向之一。针灸医学由于在操作上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如穴位的选择、刺激量的强弱、针刺手法的多样性、每次针刺的位置、深度差异,使得针灸研究难于获得具有重复性和继承性的研究成果。埋线治疗的模式尽管不能够解决上述所有问题,但是应用统一的研究材料,在确定穴位位置和深浅度的基础上可以达到操作的相对标准化和规范化。埋线治疗的模式采用两周 (或更长时问)植入一次的治疗方式,大大减小了每日针刺之间带来的操作误差,在研究经穴脏腑相关以及临床疗效研究中有了可以进行比较的基础,从而使针灸研究结果具有了可重复性和继承性。


   穴位埋线的刺激模式,还为进一步的开展穴位刺激模式与调节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穴位埋线的刺激模式和生理效应的研究可以为临床上选择适当的治疗间隔和疗程提供客观化指标,实现穴位埋线疗程选择的规范化。


   穴位埋线疗法是针灸医学治疗模式的一次重大改进。针灸模式的转变是针灸发展和振兴的关键,穴位埋线的提出是针灸临床医学的一次模式创新,其意义不亚于针刺镇痛在针灸学上的地位。长效机制符合现代医学发展方向,穴位埋线为穴位的刺激模式变化奠定了基础,在临床和基础研究方面,可以实现研究成果的可重复性、继承性以及可比较性。同时,埋线医学的发展也必然促进针灸标准化和规范化的研究。总之,穴位埋线疗法是在传统针灸手法的基础上,在留针、埋针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的穴位刺激模式。埋线针具和埋藏物的改进使之成功实现了飞跃。生物材料学发展与微创医学的结合形成一个新的发展机遇。因此,埋线在针灸学的研究和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并最终成为针灸学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之一。


    本文摘自(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东岗院区中西医结合科 兰州 730020  2庆阳市人民医院特色专科 甘肃庆阳  745000    3甘肃省中医药研究院内科 兰州 730000  4白银市平川区水泉卫生院埋线专科 甘肃白银 730916  杨才德1   包金莲1  李玉琴 1  龚旺梅2    田瑞瑞1    宋建成1 于灵芝1  程  涛3   魏  兵1  高政政4  侯玉玲1 周承蕊)


推荐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

取消
  • 首页
  • 投稿热线
  • 留言
  • 位置
  • 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