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青主女科》医方集解(七)

傅山先生认为“带下俱是湿症”,复因“脾气之虚,肝气之郁,湿气之侵,热气之逼”损伤任带而成带下之病。

经云:“诸湿肿满,皆属于脾”,仲景云:“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痰饮者,皆水湿之类,故傅山先生治带必治湿,治湿则温之、补之、和之,所用之药以白术、山药、芡实、茯苓、人参,苍术为主,且多炒用,以增其温燥健脾之性。“查傅氏带下五方的用药,总计30味,其中为达到祛湿、防湿之目的尽达20味之多(其中尚不包括间接除湿之品),占总计药物的三分之二,说明傅氏对带下证总的机理认识。[1]”


傅氏五种带下以五色名之,分为白、青、黄、黑、赤五带,以应五行、五脏,又不局限于五行、五脏。以“湿”为基础病因,在治疗过程中重在调脾、调肝、调肾。因为“带下俱是湿症”,所以治疗带下五方,总以治湿健脾为主线,临床又有虚实的不同见症,决定了带下五方的不同组成。辨证虚的方面有脾气之虚,肝血之亏,任脉之虚,带脉失约,肾之不足,从实的方面有湿浊之盛,肝气之郁,热毒之亢,肾之虚火。论治或健脾,或舒肝,或益肾,或清热,或利湿。傅氏组方简易、配伍严谨,用药平和,量大或小,补必补足,消必邪尽,补不壅滞,消不耗正。其方药的惊奇之处全在精巧的组方,严谨的配伍,药量的轻重。


完带汤以脾虚湿盛为主,兼理气机;清肝止淋汤滋补阴血为主,兼清虚火;加减逍遥散疏肝解郁为主,兼利湿热;易黄汤补涩为主兼有清利,利火汤清热解毒、燥湿止带为主,兼健脾化湿,活血通经。


然五者不可完全分开,概而言之,完带汤和清肝止淋汤多虚少实。二方一为脾气虚,一为肝血虚;利火汤邪热盛实为主而少虚,加减逍遥散气郁与湿热各半;易黄汤补益脾肾,固涩清利并用。临症应用要悟透方义,随症治之,或原方,或合方,或加减,或增益。


若外阴瘙痒、生疮者配合相应外治法。


傅氏带下五方除治疗带症外,根据方义和病机,还可广泛的应用到临床各科,只要辨证准确,用方灵活,效果非常好,这从上面篇章中所示医案可见一斑。


除以上傅氏创制的治带五方,还有其它诸多医方为医家所重视,在辨证的基础上可以选择应用,仅列方名于下,供参考。


肾着汤,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附子理中丸,四妙丸(苍术、黄柏、牛膝、薏苡仁),龙胆泻肝汤,黄连解毒汤(黄连、黄芩、黄柏、栀子),《证治准绳》之桂附汤(肉桂、熟附片、黄柏、知母)、三补丸(黄连、黄芩、黄柏)、三黄解毒汤(黄连、黄芩、黄柏、栀子、大黄),《妇科玉尺》之二黄三白汤(黄连、黄柏、白石脂、白术、白芍、椿根皮、侧柏叶、香附、),《医学入门》之侧柏樗(chū)皮丸(樗皮即椿白皮、侧柏叶、黄柏、黄连、香附、白术、白芍、白芷),《丹溪心法》之固经丸(黄芩、白芍、龟版、椿根白皮、黄柏、香附),《医学衷中参西录》之清带汤(生山药、生龙骨、生牡蛎、海螵蛸、茜草),《黄帝内经》之四乌鰂一藘茹丸(乌贼骨4份、茜草1份)、《医方集解》之金锁固精丸(沙苑子、芡实、莲子、莲须、龙骨、牡蛎)、《世补斋不谢方》之止带方(猪苓、茯苓、车前子、泽泻、茵陈、赤芍、丹皮、黄柏、栀子、牛膝)和既济丹(鹿角霜、煅龙骨、煅白石脂、益智仁、茯苓、山药、当归、远志、菖蒲)等方。


值得注意的是,因为带证往往是妇科其病症的表现,临床当中一定要明确现代医学诊断,做到心中有数,中西合参,有的放矢,必要时中西联合治疗,扬长避短,才是最佳的医疗状态。明确诊断非常重要,切不可盲目为之。


以下引用其它医者的论述如下:


1  夏桂成临证经验。“夏师对带下过多的辨治主要责之于湿浊为患。经行产后胞脉空虚,或用具不洁,或久居阴湿之地,湿浊之邪乘虚而入,损伤任带,发为带下。带下日久必影响到肾、肝、脾三脏,致虚中夹实。在脏腑整体功能失调中,脾虚、肾虚、肝郁三者常互相影响,如肝郁脾虚相兼,脾虚与肾虚相兼,有的称为脾肾不足;肾阴虚与肝火旺的相兼,即阴虚火旺。所以炎症性带下病有其复杂的一面。在非炎症性带下中,特别是慢性炎症反复发作时,湿热与湿毒亦常兼夹肝郁、脾虚、肾虚的变化,有的既有脾肾两虚,又有湿热内蕴。


1.1  辨证方面,一般首先在于辨别量、色、质、气味四者。量多或时多时少者,一般多属实证;量多或甚多者,虚证居多。色黄或黄绿或深黄者,湿热居多;色淡黄者,脾虚为主;先白后黄,系湿蕴生热之象;黄中夹赤,乃火旺伤络之征;色白者,大多为虚、寒、痰湿之证也,亦有属湿热或湿毒之轻者;色赤或赤白相杂,大多属湿热伤络,或血瘀伤络,亦有属于阴虚火旺者;五色杂下,多为湿毒所致。带下质稀,属于虚证;带下质黏腻,属于实证。带下有臭气者,属热证、实证;无臭气者,属虚证、寒证。明确了四方面病变的辨证意义,就可以把四者联系起来,得出初步的结论。然后结合全身症状、舌苔脉象以及检查,不难做出明确诊断。


1.2  治疗方面,湿浊必须以化湿为主。湿重者,用止带方;热重者,宜龙胆泻肝汤;夹有热毒者,当合五味消毒饮(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子)。此外,针对带下的特殊性,可加入墓头回、蜀羊泉、薏苡仁、炒扁豆衣、鸡冠花、龙葵、芡实等治带专药,疗效将有所提高。脾虚者宜健脾燥湿,可选完带汤、补中益气汤,如加入炒芡实,炒白果等止带之品更为合适。肾虚者宜补而涩之。肾阳偏虚者,常用内补丸(鹿茸、菟丝子、潼蒺藜、白蒺藜、黄芪、肉桂、桑螵蛸、肉苁蓉、附子、紫菀)补肾固涩。五子补肾丸平和,但固涩有余,补养不足,故应加入怀山药、熟地、鹿角霜、巴戟天之属。肾阴偏虚者,常伴火旺,知柏地黄丸(汤)最为合适,加入水陆二仙丹(金樱子、芡实)疗效更好。肝郁者本虚标实,在服药的同时必须时行心理疏导,解除思想顾虑,情志舒畅,才能获取良效。


单纯的典型的证型虽然存在,但临床上更多的是兼夹证型,即在带下的量、色、质、气味四者间存在冲突。如带下量多,色白夹黄,质稀夹黏,一般无臭气,偶或有之,此乃虚中夹实,常为脾肾虚夹湿热的证型。带下时多时少,色赤白相杂,质稀夹黏,或有臭气,此为实中夹虚,常是湿热夹气血虚或脾肾虚的证型。带下量多,色白夹黄,或赤白相杂,质清稀如水,无臭气,此为虚中夹虚,常是阴虚脾弱的证型。带下量多,色黄白或紫褐,质黏腻,有臭气,此为实中夹实,常是湿热夹血瘀的证型。上述证型治疗可参考月经病复杂证侯的临床体会。这一类病症更需要与辨病相结合,排除顽固性炎症和肿瘤,以免贻误病情。


1.3  预防与调护


1.3.1  加强妇女保健工作,避免长期涉水或阴湿环境作业。


1.3.2  经常保持阴部清洁卫生,经期、产褥期、流产后尤其需要重视。


1.3.3  注意性伴侣的卫生,防止交叉感染。


1.4.4  注意饮食卫生,防止过食生冷、辛辣、油腻之品,以免助湿生热。[2]”


2  杨氏治疗体会


2.1  辨证结合辨病。结合现代医学的认识,带下过多病可分为炎症性带下和非炎症性带下两大类。炎症性带下与细菌、病毒、原虫等感染有关,着重在局部的病变,一般而言以湿热、湿毒为主证型。非炎症性带下主要是由于雌激素偏高,或孕激素不足而雌激素相对升高,使黏膜中腺体细胞分泌增多或盆腔充血类疾病而致,中医辨证大多属于肾虚、脾虚或肝郁。


2.2  辨证要点。带下量多,色白质稀,无臭气属于虚证,若质清稀如涕多属脾虚湿盛;质清稀如水,冷感多属肾阳虚。带下量多,绵绵不断,色黄,质黏稠,有臭气,属湿热证;若黄绿如脓或浑浊如米泔水多属湿毒。带下量多,色赤白相兼,质黏腻,有臭气,属湿热伤络之象。


2.3   治疗特点。着重对“湿”的治疗。外湿的治疗,重点使用清利湿热、解毒杀虫之法,同时应结合外治法以提高疗效。内湿的治疗,着重在调理肝、脾、肾三脏之功能,治肝宜疏达,治脾宜升燥,治肾宜补涩。治疗虽以除湿为主,但用药不可过于温燥,以免助邪火消灼阴血,以致火升水降,凝结浊物;体虚者,除湿不可过用苦寒克伐脾阳;湿热或湿浊征象较明显者,忌过于收涩,以免留邪。再者在方剂中可适当选用“风”药,取其“风能胜湿”。[3]”


参考文献


[1]  常滨.《傅青主女科?带下篇》方证初探[J].天津中医,1988,(2):35.

[2]  夏桂成.夏桂成实用中医妇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338-339.

[3]  杨利侠,马戈云.带下病治疗之我见[J].时珍国医国药,2007,18(11):2845.


本文摘自(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刘春生 北京市房山区周口店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推荐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

取消
  • 首页
  • 投稿热线
  • 留言
  • 位置
  • 会员